或许是因为“垃圾”这一字眼在老百姓心目中早已“臭”名远扬,所以在目前新改建垃圾中转站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小的阻力,一些市民都认为日常生活需要有垃圾中转站,但又不希望垃圾中转站建在自己家门口。
据监测,垃圾压缩液中的硫化氢、氨气、甲硫醇、甲硫醚等是导致中转站臭气的主要成分。垃圾中转站处理规模有大有小,我市的垃圾中转站转运垃圾量一般在20~100 t/d之间。通过压缩后,大致占垃圾量5~15%(一般在夏季和雨季最大)的垃圾压缩液在垃圾中转站被压滤而渗出。再加上日常作业时冲洗场地产生的污水量,整个中转站产生的垃圾水数量按照中转垃圾量的15%计算。我们选择了一座中转垃圾量约为30 t/d的南雅垃圾中转站,垃圾压缩液处理量为5 t/d左右。通过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三级要求,即COD≤500 mg/L,
垃圾压缩液的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,不仅水量变化大,而且变化无规律性,但一般来说夏季压缩液要明显高于其它季节。其来源主要有:(1)垃圾自身含水及从大气和雨水中所吸附的水;(2)垃圾降解生成的水;(3)垃圾中转站在处理过程中的冲洗水和生活用水。
|